父母將房子過戶給了孩子,后二人因感情問題離婚,男方竟偷搞出一份與孩子之間的虛假買賣合同,將房子過戶回了自己名下后,又將房子出售。孩子得知后起訴到法院,要求確認與父親之間的買賣房屋合同無效。近日海淀法院一審認定父親的行為侵犯了孩子的利益,判決該份合同無效。
父母鬧離婚 房產引糾紛
17歲的小李訴稱,其父母李先生和張女士自愿辦理贈與公證,將海淀某處房屋贈與了他。2014年3月,母親與父親感情不和分居,攜他在外居住。同年11月,李先生以他法定代理人身份代替雙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,又將房屋過戶回自己的名下。2016年父母離婚訴訟中,他才得知房屋被過戶至父親名下。如今,他訴求確認其與李先生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。
面對孩子的起訴,被告李先生辯稱,張女士以離婚和侵吞夫妻共同財產為真實意圖,采用欺詐手段,誘騙他將涉案房產贈與孩子并完成了過戶手續。“我誤以為她這么做,是為了穩定婚姻家庭。”李先生稱,即便將涉案房產贈與了未成年人小李,也是夫妻共同財產的另一種存在形式。“剛過戶完6天,她就正式跟我提出了離婚。我是為了避免遭受重大損失,才將房子出售給了別人。”李先生認為,小李的訴訟請求沒有根據,請求 法院駁回。
法院審理后確認,涉案房產系李先生與張女士婚后所購,登記在李先生名下。2014年1月,李先生與張女士分別辦理贈與公證,將涉案房產贈與小李,并辦理過戶手續。2014年11月,李先生以小李法定代理人身份代理小李與己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,將涉案房產過戶回己方名下,購房款未實際給付。李先生說過戶前征得了張女士、小李同意,未提交相關證據。另查,李先生又將涉案房屋出賣給第三人,售房款用于李先生生活開銷。
買賣不真實 合同屬無效
法院認為,涉案房屋于2014年1月通過贈與形式過戶至小李名下,合法有效,涉案房屋應歸小李所有。而就李先生通過存量房屋買賣形式將房屋過戶至己方名下這一情節,首先本次房屋買賣系以簽訂買賣合同的形式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,并無錢款交付,也非真實的買賣關系。
其次,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,本次過戶手續李先生以小李法定代理人身份,與己方簽訂合同,李先生主張事前征得了小李及張女士的同意,就此點李先生并未提交充分證據證明其主張,法院不予采信,李先生此代理行為違反了被代理人的利益。
再次,李先生當時作為小李法定代理人,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職責,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,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。而在本案中,李先生將涉案房屋過戶至己方名下后,另行將房屋售出,售房款其自稱已全部花銷,非為小李的利益處分涉案房屋。最后,法院判決確認小李與李先生之間簽訂的存量房屋買賣合同無效。
此外,因涉案房屋已被父親賣出,小李如要挽回損失需另行起訴。